高考不止考能力 更是对心理的考查


来源:高中英语教学交流
发布时间:2013-03-14 17:40:00
查看次数:

内容提要:“生命本身就是一连串的目标”,鼓励学生脚踏实际,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高考是知识的考查,是能力的考查,高考也是对考生心理的一次考查。没有多少人面对关系自己命运选择的考试能够做到心止如水,坦然处之。作为一次向自己极限的冲击的考试,做为一次改变命运的考试,做为一次实现人生价值、实现个人目标的考试,做为一次强烈刺激的考试,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在考试过程中常常产生心情焦虑、烦燥、不安,这些都是正常现象。

  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者,他要帮助、指导学生系统复习,老师还有一个角色容易被忽略,这就是教师也应当是一位心理医生。严格的说高考复习是建立在大面积调整学生心理基础上的复习,高考考试过程也是建立在不断的调整学生心理的过程。抓好学生心理工作,会使复习效果事半功倍,会使考试超常发挥。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这一代人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学会了通过改变他们的心态来改变他们的生活”。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讲过:“意念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一个人的知识必定有一定限度,而一个人的意念可以有许多,是无限的。”

  “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个奴隶!”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在考试过程中帮助学生不断调整心态,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调整心态,让学生学会主宰自己,不但十分重要,也是教师的一份责任。

  高考复习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哪些情绪、心理波动?考试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哪些情绪、心理波动?如何帮助学生、指导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在考试过程中调节心理?

  我们先说复习工作中的心理调节。

  复习工作中,特别是到了每年的四、五月份学生会产生焦虑、浮躁的情绪,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好像过去复习的全忘了;思维变得迟钝,甚至呆滞,什么都不会了;失眠、多梦、出汗、体力有所下降,进而表现复习的信心下降,复习效率下降。

  产生焦虑、浮躁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对高考结果的期望值过高,脱离了学生本人实际水平;二是把高考这样一个具有不确定的未知数与自己的前途、目标、命运联系了起来,也就是把不确定的因素(考试的成绩)与已经确定的因素(填报的志愿)联系在一起,产生了一种压力,这种压力超过了考生自身的承受能力;三是复习的广度和深度逐步扩展,知识的积累进入高峰期,知识的网络已经形成,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步伐加快,厚积薄发的态势初步形成,这时焦虑和浮躁的情绪随之产生。

  疏导学生焦虑情绪的途径是引导学生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客观地、积极地、真实地评价自己的实力。从横向的比较中找准位置,从纵向的比较中找出进步和不足。特别要引导学生进行纵向比较,也就是自己和自己比,在比较中充分肯定自己的进步,进而提高自己的信心。到了四、五月份,教师在学科复习过程中一定多提供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信心的信息,多一些复习方法的指导,让全体同学在复习过程中经常受到鼓舞,经常受到表扬。在复习过程中,营造一个前进、向上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向上、给学生信心,并不等于掩盖复习的漏洞,掩盖知识与能力的欠缺,在复习的方法上这个时候尤其需要科学有效。比如把学生复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转换成努力的目标,转换成一个一个进步的台阶,引导学生把浮躁转换为求实、求深;将学生的一点点进步扩大并予以足够的肯定和表扬,这样学生的浮躁就可以逐步转化为信心。

第1页 第2页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