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校长的哲学思考(转载)


来源:网络转载
发布时间:2013-12-07 18:20:00
查看次数:

内容提要:有的说:“跑了这么远,啥也没看到。”也有的说:“魏书生一句话也没说,这是什么课?!”

   1 孩子们来到学校干什么
  当我在家长会上询问这样一个看似低级的问题时,总会有人说:“学习呗。”
  无疑,孩子们来到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许多人把“学习”理解为作业、考试、分数、升学,等等。他们认为,孩子来到学校的唯一目的,在小学就是语文、数学再加上英语都考100分,在中学就是为了升到最好的高中和大学。
  最近几年,中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建筑,如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这些通过面向世界招标而来的独特的建筑物,无一例外都是外国人的作品。建国以来,我们通过清华、同济大学等知名高等学府培养了那么多建筑学人才,同样是学设计的,为什么我们的建筑设计不如人家?
  我们还会发现,同样是一个分数线录取到同一个大学、同一个专业的人,经过4年的专业学习,再经过几年的社会实践,有的人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有的人则业绩平平。同样的学习历程,同样的专业背景,为什么人慢慢地变得不一样起来?
  答案是:决定一个人成大器的关键因素不是上了什么大学、学了什么专业,而是其情感发育的程度。
  情感是孩子成长的基础,而情感发育的程度决定于一个人重要的中小学成长阶段。
  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曾指出,“孩子来到学校不只是为了学习,也是为了和同伴会面,和他们一起玩,彼此交换新闻乃至新玩具,等等。孩子永远不会丢掉那些使他兴奋的、使他忧伤的、使他快乐的以及他希望得到的东西。”
  所以,校园生活不仅仅有课堂、课本、作业和考试,还要拥有五彩缤纷、丰富多姿的校园体验活动。因为除了课堂,孩子只有在火热而真实的社会生活、教育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才能完成其情感的发育。
  我校确定了《学生情感发展课程标准》,其中列出了“健康与安全、整理整顿、经济观念、守时观念、礼仪、自主性、责任感、毅力、创意、情绪的安定、宽容与分享、交际与协助性、公正、公共心与亲社会行为、感恩、环保意识、生命观、劳动、挫折力”等20项发展目标,并设计安排了一年进行70项校园体验活动。
  我的感悟是:不要把目光仅仅停留在孩子的考卷上。
  2、教育是蒙蒙细雨
  小时候在农村,经常见到这样一幕:
  土地已经干旱得龟裂了,庄稼都蔫了头。一场瓢泼大雨,下了个沟满河平,该高兴了吧?但农民摇头说:“这雨太急了,不接湿。”只有下了三天三夜的小雨,乡亲们才绽开一脸快乐和幸福。因为只有蒙蒙细雨,才能湿透土地,让农民获得丰收。
  今年,我兼任校长的潍坊市北海双语学校承办了全国第四届诗文经典诵读研讨大会。其间进行了1个小时的诗文诵读演出活动,有300多个孩子参与演出。市教科院的一位领导告诉我,在观看节目的时候,旁边有人说:“看,这两个节目演得更精一些。”她说:“您没有看演出单位是哪里的吗?是胜利油田黄河双语学校的孩子啊。”旁边的人“啊”了一声。这位院长诚恳地对我说:“校长,两所学校的孩子还是有差距的。”
  我点头称是。
  作为两所学校的校长,我深知问题之所在。黄河双语学校办了7年,参与演出的这批孩子在校呆了三四年;而北海双语学校刚刚开办1年,并且孩子来自四面八方,并不是我们一手带起来的,两校的孩子存在差别,定在情理之中。因为一次演出,不仅靠孩子的演技水平,还有阅读功底、舞台意识、自信心、相互配合的能力等,而这些素养是经过了无数次的课堂教学、校园生活培育出来的。
  我的感悟是:教育不能着急,要像下小雨,慢慢地来。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