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在观课议课中改进课堂教学,实现专业成长?


来源:教育家》2023年6月刊第2期
发布时间:2023-10-27 10:47:00
查看次数:

内容提要:对于观课教师,我主张要坐到学生身边去,同时又必须考虑学生的感受,

“观课议课”是成都大学教授陈大伟在2006年提出的校本研修概念,它强调平等、开放,旨在建立交流、研讨、合作及“以学论教”的教研文化,以更有效地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5年来,作为观课议课的研究者,陈大伟坚持扎根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与一线教师“同在共行”。在其新作《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中,他强调观课议课主要定位于人的发展,“观课议课始终致力于引导教师追求和享受幸福的教师生活,打造解放教师的文化;观课议课关注和关心学生的感受与体验,追求和实现学生更好的发展。”


有实践者表示,组织了几年观课议课活动后,学校里的教师“与学生相处时少了一份急躁,多了一份宽容和等待”,观课议课让教师们懂得和习惯了一个世界有多种声音;“与同事相处时少了一份挑剔,多了一份相知和欣赏”,观课议课让教师们更加了解对方,明白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同事的相伴与支持;“与家长相处更多了一份默契”,观课议课使教师们知道,只有将心比心、平等对话,才能达到相互沟通、相互配合来教育孩子的目的。


课堂观察,重在研究而非评价


您怎样理解“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关系?


  陈大伟: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明晰课堂观察的目的。一般来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调查研究,比如了解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在实践中落实得如何,遇到哪些问题,下一步怎么办。第二类是分等竞赛,一般由评委去评课,需要说出优、缺点,评出各级奖项。第三类是磨课,它的特点就是针对具体的人、具体的课,研究、设计、反复试讲某一节课。第四类就是观课议课,它属于日常教研活动,目的是研究教学、发展教师。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分析“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关系。


首先,二者之间具有并列性。它们不是谁取代谁的关系,观察课堂的目的不同,所使用的工具也不同。


其次,二者之间具有促进性。如果一位教师的观课水平提高了,那么他的课堂教学质量也会提升,在评课中往往也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再次,二者之间具有互补性。观课,不仅要观现象,还要察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察教学目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变革的可能性,因而观课议课更能够体现研究性。推进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需要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课堂教学,观课议课应该是更适合的工具。相比较而言,听课评课更适用于教学展示和教学比赛。


最后,二者都有调查者和被调查者。对观课议课来说,调查者是观课教师,被调查者是执课教师。观课议课特别强调自我观察(看自己的课堂教学录像),在这一点上,调查者和被调查者可以实现合一。在观课的过程中,我们还特别强调观课教师和执课教师之间的平等性。观课教师来观察执课教师的课,目的不是来评判,而是通过执课教师的课表达他对教学的认识和理解,来思考他自己怎么发展。观课议课不是去评价别人,而是优先发展自己,只有自己发展好了,才能对别人产生价值。


作为观课议课的倡导者,您20多年来与一线教师一起投身其中,经历了什么样的心路历程?


  陈大伟:


在推进观课议课的过程中,有几件事对我影响比较大。


1999年,一位乡村中学教师打来电话,抱怨我们进修学校的教研员调研听课后当着她学校领导的面说了许多问题,走后校长批评了她,因此她对教研员这样的评课有意见。这促使我思考,教研员应该如何在教研活动中尊重一线教师,成为受教师欢迎的人。


2001年我去一所中学听课,他们年年搞优质课竞赛、展示,我参加过几次,感觉变化不大,于是我问校长:“与几年前比较,现在的课堂教学有了什么进步?”校长仔细想了想,最后只说:“运用了多媒体。”在中小学,听课评课参与面广、耗时很多,但效益不高,浪费的不仅仅是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还包括宝贵的热情和积极性。当时我想,提高听课评课的效益事关重大。


2004年《人民教育》组织了关于“评课,究竟谁说了算”的讨论。我认为,不应该单纯地说谁说了算,而应该讲求平等,谁说的更有价值才算。中小学教师参与听课评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实在在地改进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因此,判断听课评课活动是否有效,应主要看是否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


我第一次进行观课议课实践是在2005年,2006年成果得以发表。我当时还很乐观,觉得可以告一段落,于是2007年开始转向研究“理想课堂”。但逐渐发现观课议课在实践当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所以后来又转而进一步研究观课议课的核心理念、研究工具和操作范式,并亲自到一些学校去讲授、去传播,包括进行案例示范。


这么多年走过来,有人说“陈大伟是为观课议课而生”,的确,观课议课就是我的教育使命,我愿意不断实践、反思,推动观课议课进一步发展。




以学论教,让教师“摸着石头过河”


您在《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中写道:“课堂观察不仅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伦理和生活方式。”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陈大伟:


这种说法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观课议课强调课堂观察要尊重别人的处境,尊重别人的条件,尊重别人表达的权利。 


第二,观课议课强调课堂观察要多一些理解。在观察课堂教学教研活动中,往往是执课教师水深火热,其他教师隔岸观火,隔岸观火的教师对水深火热的教师要给予理解,不要轻易批评。 


第三,观课议课有一些基本原则和规范,比如多做贡献、少做批评,成为建设者而不是批评者。 


第四,观课议课强调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自身的有限性,大家都应该是学习者。 


第五,观课议课强调互助开放和长期合作,毕竟大家可能是在同一所学校共事到老的人。 


以上这些都是做人的伦理要求,当这种伦理要求转变成生活方式的时候,教师们的心态就会变得更加平和,跟同事交流时不再那么尖刻,对家长更加理解,与学生相处时态度也更加温和。 


观课议课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幸福生活。它本身具有极强的人文性,是以人为中心的,所以它不只是技术,从根本上是一种文化。


如何引导教师在观课议课中一边改进课堂教学,一边实现专业成长?请结合典型案例作以阐释。


陈大伟:


观课议课尊重教师的处境,特别强调要让教师“摸着石头过河”。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不从实际效果出发的教学批评,教师们常常心生抵触,对不能带来理想效果的行为变革建议,教师们更会敬而远之。基于此,观课议课始终坚持以学论教,从学习效果出发,充分认识和理解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发现效果不理想的教学行为,并提供对实践效果具有积极预期的改进建议。要让教师意识到这样的教学效果不理想,他才会生出想改的愿望;所提出的新的教学行为要让教师预见更好的效果,他才会愿意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通过观课议课,我们期待教师能有“洗心革面”的发展。“洗心”是改变其对教学的认识和理解,“革面”是改变其教学行为。 我曾在湛江观察过一节小学语文课,老师讲的是《卖火柴的小女孩》。上课后,老师首先要求学生进行朗读,读后回答:小女孩一共擦亮了几次火柴,分别看到了什么?你能够体会到什么?这是一篇篇幅很长的课文,以至学生读到后面都没了精神,甚至把老师提的问题都忘了。课后,我们针对这一现象讨论原因并和执课教师一起讨论怎么改进。 


首先,可以运用多媒体安排学习活动,把具体学习任务显示在电脑大屏上:小女孩一共擦亮了几次火柴?想一想,你从她看到的景象中想到了什么?边想边做批注,最后再做全班交流。 


其次,我们建议课堂阅读应该多样化。什么时候默读、什么时候朗读,教师要有目标意识。一般来说,要表达情感适宜安排朗读,要理解课文内容最好安排默读。 


这次观课议课,既改变了这位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课堂面貌,也深化了她对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她在教育教学行为中实现了专业发展。


做“教师的助教”和“学生的帮助者”


相关数据显示,中小学学困生不断增加。您多年走进中小学进行课堂观察,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陈大伟:


总的来说,课程改革持续了这么久,教学理念变得越来越丰富,但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来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承担学习的责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发展”,这些话虽然喊了多年,却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我认为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智及而不能仁守”。比如,很多人都认识到现在学生课业负担太重,学生的社会交往、社会活动时间太少,可一旦涉及自身利益,往往就缺乏一颗仁爱之心、关爱之心,不能坚守那些真正对学生有意义的事,所以很多时候是“仁心不足”。我认为,好的教育要回归“见义勇为”,看到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利益放一放,多为学生考虑。


促进学生成长和进步是观课议课的最终目的,教师在观课议课中如何实现学生关怀?


陈大伟:


观课议课的学生关怀,从核心指导思想上就是坚持以学论教,我们所研究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实现更好的发展。 


在一些教研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坐在台上后,活动主持人才开始介绍参与活动的嘉宾、活动议程等。此时,大部分学生无所事事,只有少数学生配合教师做一些准备工作。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并不意味着这样做就是合理的。 


我主张,要先把这些内容介绍完,再把学生带进公开课的课堂,不要让学生感到上这节课是给老师当道具的。我经常给老师们讲:一旦走上讲台,你心中就不要有观课教师,不要想着其他任务,你的眼中应该只有学生,让他们该怎么活动就怎么活动,他们才是你最需要关心和尊重的对象。 


对于观课教师,我主张要坐到学生身边去,同时又必须考虑学生的感受,比如切忌很多人围在一个学生身边,这会妨碍学生学习。观课教师可以分散坐到每一个小组,不要给学生造成紧张感。观课教师必须至少提前三分钟进教室,坐到学生身边时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并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让他觉得你就像一个朋友。在上课过程中,观课教师不要在教室走来走去地拍照,这会分散执课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小组讨论时,观课教师要进行深度观察,如果学生不会讨论,则可以在旁边加以引导,给执课教师当助教,同时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  END  —

来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2023年6月刊第2期,

原标题为《陈大伟:让“观课议课”扎根在实践大地》

作者 | 李香玉


相关文章
·阿里巴巴上市,看教师如何“炼成”亿万富翁09-21
·如何做学情分析?(非常实用)12-06
·2015届高三寒假假期提示02-08
·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06-18
·校长关于期末监考事项的灵魂嘱托01-09
·关于学籍信息错误统计的几点说明09-06
·2018届高三第3次月考英语答案10-27
·教师魅力与魅力课堂06-18
·这份“高考秘籍”请收好!距离高考不到10天,老师们应该如何教孩05-28
·13-14年第二学期高二英语3月听力材料03-31
最新文章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