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反思课堂改革中的24种关系


来源:上海特级教师李春华博客
发布时间:2018-03-14 14:37:00
查看次数:

内容提要: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倾听与表达、静与动、放与收等诸多关系,皆属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亦此亦彼的辩证协同关系。

9、收与放

在教师对课堂管控过死时,我们提倡课堂上要放手、放权、开放,但放手不等于放纵,不等于失控;放要有序、有向、有度;当放手己成为常态时,反过来就要强调提升、拔高的收,追求解疑释惑、画龙点睛、超于学生理解的引领性解读的收。“放的精彩、收的完美”是我们课堂价值取向。

10、过程与结果

没有好的过程一定没有好的结果,我们既要关注过程又要关注结果。

11、独学与合学

从关注群学到关注独学;课堂是自学为始,自学为终的。自学产生合学的需求,自学消化合学的成果,而合学只是手段,是为独学服务的,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深度自学。

12、问与说

课改初期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多方法说;后期课堂上唤醒学生问的意识,从他们的回答或提问又生发出新问题。解放学生说非常重要,但解放学生问也重要。说的核心目的旨在多元碰撞,提出更深层次、更有价值问题。说是因,再问才是追求果。课堂从问开始,从产生新问结束。

13、倾听与表达

课改初期,先关注说,培养自信,让学生敢说,即关注表达;当展示己成为习惯再构建、强调倾听关系更有意义:学生在相互倾听中,明白了对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它的不同解释,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学生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学生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听不到位,对话深度就不到位:当学生太习惯于表达自己时,往往会忽略倾听别人,如果倾听不到位,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思维碰撞。说的是己经知道的,听则能听到不一样的观点。同时倾听的关系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且通过倾听,一方面能够在另一方观点的基础上去思考,并形成两方面思维和经验的连锁,从而将学习和合作引向深入。可见只有积极倾听,深度对话、关联才能发生,才能发现不同,才能是表达更有价值。

14、静与动

课堂是有张有弛,有动有静的过程。静与动存在一种魅性张力。

课改初期课堂太深闷啦,让学生动起来是关键;当一言堂、死气沉沉课堂被打破,课堂上学生动的意识到位后,追求安静课堂就不是复辟倒退,而是质的提升,是课堂又一次静悄悄的革命。

静追求的是安静、安心、安定境界,动不仅指的是身动、心动,更追求的脑动、课堂灵动。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相关文章
·教师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总结01-07
·什么因素阻碍了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 09-30
·教师该怎样出卷、申卷、阅卷、析卷和评卷?08-26
·教师成长10问,句句戳心!01-30
·管建刚致青年教师16条建议05-31
·误解“无压力学习”可怕的后果: 没有规则和思考力的下一代07-15
·学校常态的教育价值03-17
·如何克服高一新班中的两种惯性思维09-06
·一线教师理论学习的困惑09-21
·中学教师不可不知的“十八不”07-04
最新文章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