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具备哪些课程智慧?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4-02-01 20:55:00
查看次数:

内容提要:为什么不叫“教学改革”而叫“课程改革”?好的老师必须考虑课程问题,首先改变“教材”,然后才能改变“教法”。我们称之为“课程智慧”。

    其实,没有那么简单。任何技术的进步,都将使人类付出代价。我们可以从窦老师的粉笔字这里看到传统的价值。第二个补充是她的“手势”。窦老师让学生们一起朗读的时候,窦老师的手势很讲究。我估计窦老师是练习过的。我以前做老师的时候,经常在镜子面前训练过我的讲课姿势。有一些专业技能就是要经过训练。你看窦老师的这个姿势,她就是一种交响乐指挥者的感觉,她整个的身体语言很美好。她在课堂上一站,她的身体语言本身就构成了很重要的课程资源。它对对课本的补充。课本很简单,就是这么几个黑色的文字符号,你如何使这些文字符号发生出意义来,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们引导学生一起去解读。现在窦老师在中国的中小学的很多地方已经成为一个模仿、示范的形象。这是有意义的。有什么意义呢?就是让一些老师有一个追赶的精神目标在那里。我觉得一个好的老师,他需要有一些模仿。模仿太重要了,只是不能止于模仿。每个人心中最好有一个追赶的精神同伴,但不必神化。

    可见,关于窦老师的这节课,可以看到很多有意义的地方。第一是窦老师的粉笔字;第二是窦老师的身体语言;第三是窦老师寻找的其他资源,比如窦老师提供了一段音乐。朗读的时候,有配乐。你如何配乐?你到哪里找相关的音乐?窦老师有自己的寻找。为什么一定要有配乐?你当然可以不用配乐,但是,你有了配乐之后,感觉就不太一样了。人的生活是离不开艺术的。我们以前较少承认艺术的价值,中国人重实用,太注重实用了。我们不相信我们还需要艺术。可是,在人的生活中,艺术是少不了的。在老舍的小说里面,就有太多这样的艺术化的生活。在乡村,有一个是不可以少的,就是民间艺人。如果乡村有一个男人游手好闲,女人一般都会瞧不起他。但是,心里面还是非常欣赏的。因为那样的人也是有好处的:他浪漫,他的生活充满了艺术化的效果。你可以想象,现在的家庭装修是不是已经进入到寻常百姓的家里了?这说明生活是离不开艺术的。艺术是很重要的课程资源。等会儿我还会回过头来讨论这个问题。课程资源的开发究竟应该从哪些地方去寻找?在这段录像里也许可以获得一些启示。

    我提供的“补充教材”的第二个案例是上海复旦大学附中黄玉峰老师的“反叛”。黄老师曾经被称为中学语文教学的“叛徒”。为什么这样说呢?黄老师是特别的老师。我本人曾听过他的讲座。他说,我上课的时候有两种模式,你要听我的课吗?好,你进来了听好了。你要听我的课,就要忍受我上课的方式。他的第一个模式叫做“放羊式”,你不是来听我上课吗?我一句话都不说。

    为什么呢?他说,我把我的学生带到一个草美水肥的地方,让我的学生像羊一样去寻找最好的水草。这有什么不好?黄玉峰老师的语文课在中国的语文教育界是很有名气的,大家可以看看关于他的一些报道。这个案例有意义呢?就是补充资源、改变教材。他改变教材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材料,他说,我的学生自己在看书,我不要去惊扰他们。他们自己在看书,老师根本不要说太多的话。这是他的第一种教学方式。他说,还有第二种教学模式,叫做“满堂灌”。你说“放羊”不怎么样,我再上一堂给你看看,叫“满堂灌”。他说,满堂灌有什么不好,别人灌进去的是“自来水”,我灌进去的是“牛奶”。我就一讲到底怎么啦?我的学生喜欢听我讲。

    这点我是承认的,学生的主动学习并不意味着老师不能“讲课”。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的说法是:“老师们,你只要听我讲课,看着我,要是把我搞激动了,我会讲得天花乱坠、口吐莲花、语惊四座。”好的讲课表面上是老师一个人在讲,实际上不是。他的眼神在跟学员相互交流,他知道学员在想什么,他知道学员是否希望转换一个话题,他看得出他们的满意或不满。有些老师表面上是在“对话”,实际上是“独白”。我最害怕一种老师:浑身是激情,高声呼喊:“同学们,对不对?”那同学们当然会说:“对!”或者喊:“是不是?”学生当然会回答“是!”我在广东一所中学听一个初中数学老师上课。那个时候是夏天,这位老师有一点点化妆,上课一激动,就流汗。我觉得非常的尴尬。这位老师很激动,她喊:“同学们,如果我们改变一个条件,是不是就得到这样的结果?”学生说:“是!”整堂课就是“对不对?”“对!”“是不是?”“是!”,就这样一问一答。你知道什么叫对话吗?这样的对话实际上不过就是独白。

    一个善于讲课的老师,她可能在不断地讲,但实际上他是在对话——心和心之间的交流。我相信,老师在可以“一讲到底”的,这没有问题。但是,你不能总是“一讲到底”,不倾听学生的声音,那就不好。黄玉峰老师的追求,就是让他的学生自己往前走,他不断地引导他的学生自己去开发新的学习资源。在他看来,那么薄的一本语文课本,很快就能把它搞定,不需要在那里有太多的纠缠。他的学生在复旦大学的图书馆可以借书看。他的学生对复旦大学附中周围的书店都了如指掌。书店里面有什么信息,他们都知道。他的学生办了一个刊物,叫《读书与做人》,北京大学钱理群先生给他们写序,到现场去跟学生交往,做得很有影响。这样的语文课就变得比较丰富了。后来《中国青年报》发表有关黄玉峰老师的一篇报道,标题就叫做《语文教学的“叛徒”》。“叛徒”两个字是打引号的,说的比较突然,但是这个“叛徒”打引号之后基本上还可以表达一个意思,就是他是在“改变”,他有“反叛”,有“批判”的思维。黄老师的课为什么让人感觉到讲的好呢?因为他有个性。一个真正的有个性的教师是不会容忍没有个性的教材的。他不会容忍,他一定要把教材变得有他自己个人的精神的痕迹。黄老师有一个做法:他每年都会带学生去旅游。他把它叫做“文化旅游”。尤其是浙东一带。他把课堂带到外面,借用余秋雨的说法,叫做“文化苦旅”。现在一般的老师不敢这样做,不敢带学生出去,以前我们听北京的一位老师的报告,她讲怎么带学生出去游玩,很令人感动。可惜,现在老师们不敢带学生出去,怕出事故。

    有人担心那样会耽误学生的高考,但是,黄老师的学生的高考成绩是出色的。为什么?很简单,第一,视野开阔,阅读量大。第二,通过写作带动进一步的阅读。语文有什么技巧呢?不过就是读的多,然后通过写作进一步的带动阅读,就越读越多,越写越多,语文成绩就比较好了。语文课是要“听”的,但是,还有比“听”语文课更重要的,就是“读”课外书。我武断的说一句话,其实不是我个人在说,在座有语文老师也会同意:有哪一个学生的作文写得好,不是因为他在课外读了大量的书?我在高中时,我们的语文老师在上面讲语文课,我们自己在下面看课外书。对我影响最大的第一本书是《再寄小读者》。都高中生了,还看这种书。但是,我就觉得这本书写得好。对我影响比较大的第二本书是贾平凹的《月迹》。这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两本散文。然后,我越看越多,再也不用畏惧写作文怎么、没话说。贾平凹是怎么写文章的?这不是一个杯子吗?你说怎么写?你读多了就可以知道,它可以说很多很多。我看到一个杯子是白的,杯子上面有一个盖子,这个盖子是可以活动的。你说这不是废话吗?写的这些话都没有意义。可是,你开始说出来,说多了,就慢慢有意义了。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不断地说,他慢慢就学会说话了。这就是我们做老师的使命,除了有课堂教学,一定还要有大量的相关资源,要有补充,让学生自己去阅读。

    我推荐的第三个“补充教材”的案例是武汉的何文浩老师。我们有些老师可能看过相关的报道。最初人们不太相信这个报道,因为报道得太离谱了。后来我问过湖北的几个朋友,他们说有这个事。

    这个何文浩老师是有绝招的。我一直在收集教师的绝招,我觉得“绝招”很重要。一个好的老师就应该有自己的绝招。这位何老师是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中部的一个物理老师。有关何文浩的绝招(传奇)有三:第一,课外不留作业;第二,所教的学生全部考上大学,而且都是重点大学;第三,用人有术,顽石一块的学生经他调理能成一块玉。一个好的老师除了会上课,还要善于跟学生交往。顽石一块的学生经他调理能成一块玉。1996年班上三分之一的学生考上北大和清华,学生们习惯称特级教师何文浩为“何特”。你知道什么叫“特务”吗?就是有特殊任务的人,简称“特务”。他叫“何特”,就是有特殊任务、特殊魅力和特殊使命的人。

    何文浩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后来在农村教学,农村当时没有教材,他就自己刻钢板(在乡村长大的人都知道,在我那个年代,就是这样的:老师需要刻印很多的资料)。没有教具他就自己做,比如启动机、避雷针等等。后来有了教材,他就背书。高中三册书,他熟知第几章第几节,具体内容在第几页。比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在第二册课本第五十页。同一内容的必修教材在第二百五十页。他根据记忆中的题型,每天出一份试卷让学生当堂做。他说这就等于做作业了,没有必要有另外的课外作业。他是不布置课外作业的。关于何文浩老师,有一句话,这句话是我们今天讲这个主题的最重要的一句话:“何文浩在吃透了教材后,他不按教材顺序讲。”他说每章每节相互渗透,他只讲自己提炼的精华。什么叫精华?什么叫做提炼的精华?等会我们会讲到,教师有一种教学智慧,应该从很多杂乱的知识里面提炼出一种核心的知识来,我把它叫做“知识结构”。

    有关何老师的报道,可以到网上找得到。这是一位有绝招的老师。好老师都有自己的绝招。我做中学老师的时候,有一位姓赵的同事就有绝招。这个赵老师有两个绝招。他是教地理的,地理在那个时候是不受学校重视的一个学科,但是,学生最喜欢的学科,竟然就是地理。我曾经听赵老师上课,见识过他的绝招。

    赵老师的第一个绝招是“画地图”。地理课经常要画世界地图。他拿着粉笔,一边对学生说“同学们,看看这个世界地图”,一边画地图,很快,一个“圆”就画出来了。学生下课之后把数学老师的圆规拿下来,在中间一放,一转动,刚好合上去。学生感叹说:“啊!真圆!”圆有什么用?做老师的人,他在学生心目中是否有威信,是需要有某种神秘感的。赵老师徒手画圆,这虽然没有什么用处,但它能给学生神秘感。

    赵老师还有第二个绝招,其实这个绝招更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学生很看重。每到快要下课了,赵老师就要说一句话:“同学们,今天的家庭作业是……”刚一说完,下课铃声就响了。每天如此。太绝了。怎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其实,只是这个老师对这些细节比较用心而已。

    我读初中时,遇到一位姓严的老师。这位“严老师”光打学生,他用脚踢学生,还让学生在讲台上“下跪”。有一次,学生把他惹火了。我们吃了饭之后,把装饭的盆子放在讲台上,没人愿意去洗。他非常愤怒,就问:“今天哪几个人在教室里吃饭了?站起来!到讲台上面来!跪下!”很可怕。另外有一次,早自修时,他在过道走来走去。趁他转身时,有一个同学在他身后做了“拳击”动作。不知道为什么,他竟然有感觉。他只是不知道究竟是谁在做这个动作。他转过身,问:“谁?”我们谁都不说。他说:“你们不说,我要查出来之后,我就把他扔到窗户外面去!”这个严老师长得浑身是肉,很大劲,白白胖胖的,很有力气,我们都怕他。他说:“再说一遍,谁要是承认,我原谅你。你要是不承认,我查出来,我把他扔出去!”有位学生说:“你真的原谅吗?”这个学生简直也太笨了,这样提问就等于默认了自己的错误。结果,老师说:“出来!”那位同学站出来之后,老师说:“转过去!”严老师一脚踢过去,踢到墙角。可怜那位学生说:“你不是说原谅我的吗?”现在这样的老师大概是找不出来了,但是我相信在农村的很多地方还会有的。为什么呢?因为在乡村有一个观念根深蒂固:不打不成材。

    可是,我们后来都原谅了这个“严老师”。为什么呢?他有绝招!一般的老师不具备他那样的绝招。我们长那么大,没见过那样的绝招。他的第一个绝招就是“写字”。他的字写得非常好。他在语文课上顺便教我们写字。教了一个学期,只教了五个字。前四个字是“风华正茂”。他好像最喜欢写这四个字。第五个字是“永”,永远的“永”。他的说法是“永字八画”。他说:“你们要是会写‘永’了,什么字都会了。”我们就跟他学了一个学期的“风华正茂”和“永”字。他是教语文的,他就在语文课上教我们书法。你说这个和语文有什么关系?好像没关系?但是,我觉得一个语文老师也可以做这样的事情。我们后来对这个语文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他有自己的绝招。他还有一个绝招:“背书”。每次走上讲台,背着手,走上讲台之后,大声说:“诸位,今天,我们学《石钟山记》。”然后,他就自个在那开始背书。他能把整篇课文都背出来。没有哪一篇课文是他背不出来的。各位老师,你做得到吗?如果你是语文老师,你做得到吗?他每一次背课文,我们就很紧张。我们把书翻开,看他在哪个地方背错了。可是,他基本上不出错。只有一次,他卡住了,背不下去了。我们故意不看他,不理他,不告诉他。但后来,他又接上去了。唉呀!这太遗憾了。

    这种绝招有什么用呢?还是有用的,那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什么是课程资源?有一种资源,它是老师自己个人的智慧、他的阅读、他的记忆和他的思想的批判性。这就是资源。每一个老师不一定都要有绝招,但每个老师都要过这一关:他必须能够“补充资源”。


相关文章
·高中生暑假阅读:哲理散文精选08-03
·我们自卑,是因为太渴望变好03-17
·一个高中差生走向高考状元的奋斗历程07-03
·Shining through the rain07-08
·高三励志美文:花开不败02-25
·教你怎么去看懂人心07-15
·The Seed That Never Grew12-12
·送给世界上最好的妈妈!05-09
·灿烂和温馨的高中生活11-27
·keep your direction08-09
最新文章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