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具备哪些课程智慧?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4-02-01 20:55:00
查看次数:

内容提要:为什么不叫“教学改革”而叫“课程改革”?好的老师必须考虑课程问题,首先改变“教材”,然后才能改变“教法”。我们称之为“课程智慧”。

更新教材

    除了“补充教材”之外,还有一种比较剧烈的改变,叫做“更新教材”,或者叫做“更换教材”,也可以叫做“开发教材”,就是重新开发一个教材来。这跟一般意义上的“补充教材”不同。一般意义上的补充教材是做“加法”,“更新教材”不仅仅是做“加法”,它首先要做“减法”。他知道把这个教材里面不好的减掉。如果老师不太喜欢某些课文,他可以删减,比如,语文老师如果觉得《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不是好文章,他可以更换。如果语文老师觉得《百万雄师横渡长江》不适合学生阅读,他也可以换过来。他可以更换另外的更适合学生们阅读的文章。有些老师们不喜欢《荷塘月色》,他觉得这不是朱自清的最好的作品。他认为能够代表朱自清的作品的是《背影》系列文章。他认为要理解朱自清,就不能够只是阅读课本上的那些文章,他可以把它换过来。

    我举的“更新教材”的第一个案例是山东的王泽钊老师。王泽钊老师是一个真正的语文教学的“叛徒”。他自己编语文课本。无论哪个教材,他都不会用现成的。他偶尔也会用现成的教材。怎么用呢?就是把多种版本的教材聚拢起来,在这本教材里面哪篇文章好,他就把它拿过来。最后,教材就变得很厚了。学校里面的复印机、打印机,都是这位王老师霸占着用的。后来有些老师很反感,但是,他就是有那么多要复印的资料。在座的各位可以想象,如果有外籍老师给你上过课的话,你会发现一个秘密:外籍老师上课有一个特点,他往往会复印很多资料。他即使不复印资料,也会免费给你派送相关的资料。我们提倡老师补充资源,很多外籍老师就是这么干的。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这么做呢?中国老师上外语课,没别的,就只有课本。有的老师更可恨,他发给我们一个课本,他讲的却是另外一个课本。然后,他满黑板都写满粉笔字,我们跟着他不断的记录。他上完一堂课,头发全部变白,他一上课就成这个样子。这是最无聊的老师。

    教师需要补充课程资源,但是,你补充的资源要为学生提供方便,至少提供阅读的方便。好老师都在做这种事情,王泽钊老师不过就是把这个办法做得比较充分、比较激烈而已。他认为很多课文简直不可以读,在他看来,很多课文太可恨了,不能让学生那些东西。我给老师们念几段,你可以看看王泽钊老师的基本状态:

    山东青岛语文老师,王老师从成为教师的那天开始,他就嫌语文统编教材课文没有几篇有人文价值,他认为语文就是应该发挥它的人文价值。他有不同的看法,他说:“有些课文简直就是在说谎。”(老师们有没有兴趣,你去看看小学里面有些课文,是不是在说谎?)从那时候开始,他就开始自编教材给学生授课。从最原始的刻钢板油印,历经后来的胶印,到如今鸟枪换炮,他自编的这套教材,一百五十万字的高中语文教材,已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

    一个中学老师写出一百五十万字,很多大学教授一生都没有写出那么多字来。当然,他只是“主编”。可是,他为什么能够“主编”呢?这个老师不断在阅读嘛,他自己不断在阅读,自己不断在补充。我做过两年中学老师,我也在不断地补充。我在大学上课,我要跟我的学生竞赛,看谁读的书多。做老师和做学生一样,最重要的是读书。我在网上写过一篇文章,我说:“每天坚持阅读五小时。”后来有人问我:“你真的能够坚持每天读五个小时吗?”我说:“差不多吧。”其实,可能更多。我每天工作十五个小时左右,这是我的工作方式。我大概还要工作二十年左右,等到五十五岁,就差不多了。像我这样的劳动强度,活到五十五岁,就差不多了。中国很多文化人基本上都是五十五岁就死掉了,我觉得五十五岁死掉是最好的。但是,为了家庭的考虑,最好再延长二十年,就差不多了。等到五十五岁以后,再逐渐减少劳动强度,但在这之前,我觉得是可以保持劳动强度的,做事情要有激情。王老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补充和更新?对他来说很简单,第一就是阅读量大;第二就是批判性思维。做老师就要有这样的品格。

    王老师的学生的高考语文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很多学生都记得,有那么一位王老师,曾经教过他们的语文,对他们的一生都发生影响。这太重要了。王老师的“新语文”拿在手上有种沉甸甸的感觉,打开来看有相当多的文学作品,鲁迅、矛盾、巴金、海明威、罗素、加缪、卡夫卡,等等。各位老师知道谁是罗素吗?可能有人不知道。加缪呢?可能也不知道。卡夫卡?可能从来没听说过。在王老师主编的课本里面,很多当代作家、诗人的作品也能找到。比如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池莉的《烦恼人生》,王小波的《智慧与国学》,北岛的《雨夜》等等。还有往届学生的优秀作文,甚至有崔健的摇滚歌词《一无所有》和《一块红布》。我最喜欢崔健的歌词叫作《假行僧》。“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白走到黑,我要人们都看见我,却不知道我是谁。”崔健说得太对了。理想的生活就是流浪,真正的流浪是精神流浪,不断地突围,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去寻找新的方向,新的方向一定是在远方。这样做学术是非常的开心的。有的人做研究生、做博士生,感觉很辛苦。这是因为他就是为了考试,为了文凭来“求学”。我不是这样的。我觉得太美妙了,读书是很美妙的事情,很愉快。你就是为了不断的寻找一个新的方向,这是很美妙的。这是美好的精神流浪,要不断的有更新、更换,这就是我为什么喜欢崔健的这首歌的原因。


相关文章
·周杰伦《千里之外》英文经典妙译09-29
·Smile at Life10-10
·灿烂和温馨的高中生活11-27
·走在自己的时区 Running in your Time Zone08-25
·高三励志美文:花开不败02-25
·没有人会为你的未来买单10-28
·人战胜不成熟的十大战役03-12
·100个催人泪下的场景,你能坚持读到几个?09-04
·教师节祝福短信汇总09-13
·广东省考试院公布2013年高考6篇语文优秀作文06-23
最新文章
阅读排行